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7年4月5日,由川商总会主办的“2017天府论坛”在成都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会上做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我就讲一点想法,一点关于想法的想法。
 
经济活动首先是人的活动,人的所有活动包括我们在座川商关心的企业活动和市场活动都来自于想法,这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特点。今天听了年轻一代创业者们的故事和前辈领军企业家们的故事,如果仔细去追溯那些故事最初就是一个想法,所以搞企业要对想法这个东西给予很高的注意。
 
比如尼毕鲁这家游戏公司,小杨总认为在四川搞游戏不比在北上广吃亏,这就是一个想法。互联网产品不要码头不要港口不要运输,全世界说不同语言的人在玩游戏上隔阂很低,那么自己学电子出身手里有技术,在成都就可以杀出重围做全世界的生意。今天听他公司营收报了十个亿,看到这个故事感觉中国有希望四川有希望,首先就是这个想法有希望。
 
还比如《In》,这家公司做青少年青年人的社交平台,现在一天就有700万张照片上传,谁能想到这里有这么大的市场?这也是开始于一个想法。
 
再来看我们的领军人物,柳传志刘永好李书福最早都是从一个想法开始。当年就是在中关村科学院计算所传达室的一间12平方米屋子柳传志开始了一个想法,要干事要自己下来干要做出一番事。李书福最开始也有一个想法要做照相馆,然后做摩托车再做汽车零部件继而做整车,整车之后又跳跃出新的想法,就这么一个轱辘变两个轱辘,一个沙发变两个沙发,这就是李书福的故事。
 
所以全世界的企业故事追根溯源开始就是一个想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个想法的形态是讲不完的,战略是一个想法,创意是一个想法,商业模式是一个想法,应急方案是一个想法,那么什么想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呢?答案就在李书福的故事中。他19岁开始创业,骑自行车去给别人照相。注意不是给自己照相,给自己照相那叫自拍。所以给别人做东西这是所有想法当中最重要的一条。
 
今天在座的各位企业家特别是年轻的川商,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想法就是要给别人做事情,给别人提供产品,这个想法可大可小,想法越大你罩住的人越多,你的财富就会越多。什么叫伟大的商业故事?就是看有多少人接受到你的服务了,有多少人使用了你的产品。全世界有多少人用苹果?全世界又有多少人用Windows?想法越大、覆盖的人越多、时间越长,全人类都看到它的痕迹,这个商业故事就越伟大,这个企业就越伟大,这就是刚才柳传志先生讲的大树,大树里面的顶天大树。所以我们看企业家的地位不是由他的年龄决定的,也不是由他的所谓财富决定的,财富应该是他给社会贡献的一个函数。
 
商业想法里边的“为别人”,其实这是人类前进最正确的世界观。实现所有关于你自己的梦想的前提是你给别人提供了什么,这一点不仅最重要而且要坚定,越年轻越要把这个志向定得大一点。我去硅谷访问,很多小企业讲我的产品对人类会怎么样,全人类都可以用我这个产品,没有说只是为一个国家的,为一个地区的,为老乡的,为周围邻里的。无论心多大多小,“为别人”这一点是奠定所有想法的想法。如果这个想法足够大足够坚定,商业故事的基石就有了。但光有点子是不够的,要把想法变成产品,你要动员你的资源你的团队把这个产品做好做大,覆盖到市场上去。
 
刘永好刚才讲了全世界的饲料有多少是他们公司提供的,那得需要多大的队伍得解决多少问题。所以企业家可不是点子大王,也不能每天都有新想法,最后衡量这个想法的是你得落地,你得变成产品,你得变成产业,你得变成市场份额。这样来看想法到最后就是一个长长的流,每个环节都值得好好打磨。
 
我有一个观点,我们真要干事就不要随便埋怨融资难。现在双创氛围很浓,但是我观察我们对做一个企业还不够当真。以色列很小的企业启动时候会用“发射”那个英文词,预示梦想实现的一个开头,当然可能最后也做不成,但是不能因为做不成就马马虎虎就允许犯错误。我们商界对做企业足够当真吗?你到底要为谁服务?到底要给谁照相?他为什么要用你照相?你照相跟别人照相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都研究过了吗?都琢磨透了吗?你看以色列800万人口,大概7000家上市公司,但是没有一家公司是草率上去的。为什么要有天使、风险基金,还有包括柳总也去做投资呢?就是要吸收整个市场积累的经验,预先在脑子里把要防范的问题消除掉。如果投资方给出的几十个问题回答不出来,说明你没有真正地想清楚,那怎么可能马上就找到钱呢?关于融资从政策面来说我们的环境别太难,而从企业面来说别太容易,融资太容易又不够当真的话,最后很可能就会把你这个想法变成产品的机会缩短很多。
 
上面讲到所有想法中第一重要的是“为别人”做东西,那么第二重要的就是新想法。为什么要有新想法?第一点,想法这个东西,不管你怎么保守秘密都是保不住的,想法一旦变成产品,这个想法就出去了。商业秘密、知识产权、专利可以延迟别人抄袭想法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延迟,而且现在研究表明,这个延迟的时间越来越短了。想法是最重要的资源,因为想法它不是物质,它是信息组成的集合,我有想法我告诉了你,我还有想法,不像手边的电脑你拿了我就没有了,所以知识推动经济为什么会加速道理就在于此。不要埋怨想法被别人抄走,抄走是推不动社会进步的,抄走以后都没有了新想法,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遍地都是过剩产能。
 
从历史来看我们是后发经济,后发经济不需要有很多想法,邓小平领导开放的时候第一句话叫作走出去看,中国人只要好好看世界,主意就来了,产品样本就来了,因为落后太久了,只要出去看看人家吃什么穿什么,房子怎么建的,想法就来了不用从头想,这时候是引进性的创新。所有发达国家人均3万美元、4万美元收入水平用的东西,拿到中国来水土服不服?要不要做一点改进?做一点改进就能用,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现在情况变化了,成本高了,知识普及了,想法普及了,包括怎么搞企业的想法现在都非常普及。比如招商引资,78年中国只有一个人懂,那就是邓小平,而现在每个乡镇长都懂,大家都懂的事情优势就抵消掉了。还比如现在办一个企业,上一条生产线,怎么向银行借钱,怎么找物流,这些知识早年是非常稀缺的,所以那时候办一家企业就是高利润,但现在知识一普及,办企业就没有超额利润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市场越走越深,我们对新想法越要敏感的原因,没有新想法就杀不出重围。所以一个想法如果要“发射”,一定要好好掂量,越来越要好好地掂量。
 
我始终记得柳总当年讲的话:一个事情要干,就要把它琢磨透。事后看财富、故事、上市、市值这些都是耀眼的,但是他当年把事情琢磨透这个功夫如果我们学不到,是不容易做成事的。现在不是都在说咖啡馆创新吗?找到任何一家咖啡馆,坐下去听前后左右都在讨论创业,讨论各种各样的想法,同时韩国还有很多人在喝咖啡,美国还有很多人在喝咖啡,欧洲还有很多人在喝咖啡,同一时间全世界有多少想法会推进这个市场?如果你的想法没有过人之处,能找到钱,融到资,开了张,雇了人,并持续保持想法创新那么它的后劲就不行了,所以新想法会越来越重要。
 
为什么要有新想法?第二点就说到经济学的看家本领了,任何人消费任何东西,随着数量增加边际效益递减。成都龙泉汽车板块现在是一百几十个亿,那里的园区书记说他认为下一轮产业过剩就是汽车制造业。中国已经是第一大汽车制造商和第一大市场了,现在有一千三百万辆车供应市场,当然还可以普及因为我们还有穷困的,但是消费到了一定时候就会饱和,由于收入增长快这个饱和的进度就会非常快,所以到了今天这个时候,新想法琢磨透了的新想法要引起在座各位的高度注意。
 
新想法现在是一场立体的创新战争。这两年我看了以色列看了德国的工业4.0看了美国的硅谷看了日本,我认为能够引领下一个潮流的想法的生产过程已经开始重大改革。以前的模式是企业赚了钱,比如有一个亿的销售额了,就拿出一千万来做研发来升级,现在这种模式是远远不够了。
 
我们说硅谷有什么稀罕呢?那样的山那样的地那样的房,我们可以造一摸一样的东西出来,但问题是为什么没有那样的凝聚力呢?因为它的新想法的产生已经是体系化了,不是一两个聪明人,不是一得之见,不是今天加班立下一个口号五一十一献礼就拿出一个节目来的这套老办法了。
 
新想法首先要回到第一位的原理,想清楚究竟是什么道理。比如鸟飞在天上自由自在,第一条就要回答它为什么能飞?地球有引力它为什么不掉?这个道理的研发是高度不确定的,是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的。习主席讲科研的时候讲过一句话,什么时候会有灵感高度不确定。但是如果一流的头脑不在一个问题上持久地关注,灵感通常是不会跑到头脑里面来的。
 
牛顿如果不是整天思考天体运行,苹果掉在眼前也不会触动他发现引力。所以所有的创新,首先这个国家要尽力去养一批人琢磨天下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原理,不一定有结果,一辈子两辈子多少人投入进去也不一定有结果,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把这个原理打通。
 
有了原理之后,就是关键技术。我们知道了空气动力学,知道鸟为什么飞在天上掉不下来,我们人类也想飞就会遇到一些关键技术困难,这个关键技术拿不拿得下来,决定了这个想法最后能不能影响人类生活。技术困难走进去,发现后面有一连串的困难,材料行吗?原料行吗?工艺行吗?设备行吗?人行吗?这个过程如盲羊走路,歧路无穷。
 
原理解决,关键技术解决,辅助技术解决,然后就是产品。什么样的原理什么样的技术能组合成一个什么样的产品,这就要看对人的理解了。这方面我感触很深的是微信,特别是微信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张小龙。微信现在有几亿用户,成功背后有一个想法是非常有价值的。张小龙对他的团队讲:我们开发这个产品,不是让用户用完以后说我们微信厉害,微信团队厉害,张小龙厉害,我们要让用户用完以后觉得他自己厉害。
 
这个想法厉害不厉害?我们有些人手里有技术就抖机灵,就秀给你看,这就错了。张小龙8小时讲怎么研发微信的项目,非常值得来回听。我反复听完之后做了一个试验,教我妈妈使用微信。我妈妈当时90岁了,她学会了,她根本不知道张小龙是谁,就觉得她自己很厉害,到处给人发信息说她会用微信了。所以当技术要转成产品的时候,我们对于我们立志要为他们服务的人的理解,对人的需要的理解,这是大学问。
 
有了产品,下一步就是谁投资?这时候说服能力最重要。我经常听企业家讲话,你看中国和全世界最优秀的企业家,不管演说技巧如何,关键是他能打动人。当年李书福就把两个市长打动得不行,两个市长说国家投了多少亿搞汽车都很费劲,我们是爱护你是怕你犯错误所以不批你,李书福就跟两个市长说您就行行好让我犯一次错误行不行啊,这样讲话打不打动人?所以每个立志做企业家的,想清楚了把事情做大不能靠一个人,一定要去打动其他人。
 
融资,融不到资很着急,融到资更着急,队伍在哪里?没有订单着急,有订单比没订单还着急,因为订单来了产品质量稳得住吗?中国这个市场有时候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一个商业模式一成功,订单飞来就是麻烦的开始,很多企业就死在这个环节上。
 
在商学院我经常给同学们讲,就是孙悟空的本事,一根毫毛拿下来吹一口气,变出来十万个一模一样的动作不变形的孙悟空,有这个本事才能打中国市场。在中国市场,如果商业模式不成功还在奋斗中,有时候还是幸运的,如果商业模式真成功了,我们好多公司就死在这条路上了。今天定个战略管不了二十年,要不断调整,按柳总刚才说的叫做迭代式的更新。我们在高校里面要研究管理的学问,比如关于市场,做完城市市场怎么做农村市场,做完中国市场怎么做国际市场。
 
前面我讲到硅谷的创新已经全面升级了,是一场立体的创新战争,大学、国家研究室、民间研究机构、企业研发、企业风险投资、各种类型的投资商、地方政府、联邦政府、军队全面融合浑然一体了。一个新想法从原理级的变成可以应用的,已经有一个完整的流程,在国内很大程度这些都还是割裂的,大学是大学,科学院是科学院,企业是企业,研发是研发,营销是营销,投资是投资,我们还是各自为阵,硅谷则是混为一体。
 
前段时间3D打印很火,现在讨论人工智能,下一个是什么?硅谷的厉害在于它源源不断地有新东西出来,弄得全世界不得安宁。人工智能的想法最早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那一年,剑桥找了五个不同领域最优秀的科学家,跨界讨论一个问题,机器能不能思考。他们会要这样的头脑去思考这些想法,这些想法什么时候会有答案,这个答案什么时候会靠谱,什么时候经得住试验,什么时候会有专利,什么时候会有产品,什么时候市场会买账,我们说不清楚,但是这些想法已经打成一片,浑然一体了。今天我们国家搞双创举国之力搞,但我们要从跟为主转到跟和创新并举了,因为如果没有多少年的智力积累创新积累我们是打不进世界先进之列的。
 
原创性的创新,苗头已经有了。今天整个演讲当中听年轻一代有一个人值得注意,就是深圳来的刘自鸿。我不说他们的产品多诱人,将来能不能成功靠市场去检验,我要特别提醒各位注意他讲演当中的一个东西,他有想法。
 
就在斯坦福的草地上有了想法,有了想法就做论文,有了论文就有跟论文相关的专利,时机成熟就有了投资商,就大步去创立企业,这个路径跟我们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研发路数完全不同,我们中国企业是先有市场,先知道消费者缺什么,打开国门看外面世界有什么,我们倒过去开发技术,倒过去找人研发。但是现在要准备开始新的方向了,是从原理到关键技术到辅助技术最后到产品。
 
今年1月份我在深圳考察,就发现有4家公司都是从论文开始的,中国在新想法的生产当中也开始碰到了新的机会和新的挑战,这些经验供在座川商好好参考。中国经济发展到了现在,这几年准备上新台阶,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准备上一个新的台阶,不要看我们是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人均还是7千美元,跟人均5万美元的国家还有差距,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值得总结。
 
我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就讲一点想法,希望在座各位对想法,对影响市场、产业、国家、人类这种想法给予更多的关注。谢谢各位。
 
文章载于“全球川商总会”微信公众号
 
话题:



0

推荐

周其仁

周其仁

229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等。自 1996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