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个题目比较长,但是讲的就是城市化,为什么要用一个比较长的题目讲城市化呢?我希望在发言里做一点说明,过去三十年,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流动过程,如果说中央计划体制,基本是以人口经济要素限制流动为特征,那么改革以后,流动就起来了。这个流动现在带来一个问题,这么庞大的人口规模,像春节,中国人过春节会有几十亿人口在路上,将来到底会怎么样?现在的看法是往将来走,流动的资源和人口会完成一个集聚的过程,会相对稳定到某些空间,区位上来,可能这个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

 

这是世界银行画的两张图,左边这个图就是中国人口流动,右边这个图应该是巴西的人口流动,也就是说整个过去二十年,全球和中国人口流动都加速了,这可能是全球化相联系的特征,这个图看上去就跟我们过去看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一样,当然淮海战役也就是几十几百万人,这个是上亿人口。

 

那么什么是归属?看起来它会聚到一些地方去,从国际经验来看,它可能越是离开传统的农业,越是发展现代的工业商业,资源和人口在空间上相对就会更加集中。比如世界半数以上的生产活动目前看已经集中在1.5%的陆地地区。像我们亚洲人口多,国土面积小,山地国家,像日本的聚集程度就更夸张一些,像大东京地区占日本国土面积只有4%,但是差不多有全日本25%的人口,和3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还有他的三大都市圈,差不多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人口总量70%就在这三个圈里面。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也开始表露出来,在有些国家甚至更加夸张。后面我会讲到城市偏向,有一些公共服务,福利偏于城市,特别是首都,所以那里就会吸引更多人口去。无论怎么样,这个较大的生产总量集聚到较小的国土面积上,这可能是现代化发展空间分布的趋势。

 

这是GDP投影到地图上看到的情况,日本就是三个包,最大就是东京,然后是大阪,然后中间的名古屋,其他地方都是绿的,也就是人口密度相对低,经济密度也相对低。美国是非常大的大陆国家,它看起来跟日本有些不同,但是美国这么一个世界第一大的GDP,也就是在十来个中心城市集中了大部分的国民生产总值,也积聚了大部分人口。

 

这里面所谓城市化最早就是人口分布的特征,人口学家最早发现这个事情,17世纪的时候英国人口学家就发现伦敦好多人死在伦敦并不生在伦敦,小地方的人生在这里但是走了,大地方的是死在这里,但并不是这里的人。所以这很可能是一个趋势,所谓现代化就是很多人死在不是他出生的地方,人口发生了移动。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过程呢?看起来一个条件就是经济自由,你要让人可以跑,如果不准人跑,是宗法的,血缘的,地缘的身份制度,如果一出去要检查,有人为的壁垒就做不到。像英国1800年,2500人以上的城镇就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是蛮高的城市化。为什么高呢?其实跟较早的经济自由是有关系的。他一般是长子继承,有一块地,好几个儿子,一个儿子继承家业,其他儿子就要走,这就变成自由民,这些人到哪里去?就聚到一些地方搞工业搞商业,这也是城镇的由来。所以城镇今天转成市民,市民不是国家给你发一个社保就是市民,市民有很高的流动性,自主性,很多城镇是管理自治的,是自成一体的,是封建架构当中冒出来一个新的代表自由组织的东西。

 

中国城镇化也是这样,我们城镇化曾经有倒退的迹象,就是79年的时候,我们50年代允许农民进城,但是58年大跃进之后中国就搞了城乡之间的隔离,户籍,粮食,就业,有一系列差别,而且这个差别不是经济技术原因,就是制度原因,生在农村的人只有很少几条路可以跳出农村,多数农民就是生在哪里就在哪里工作,不可能对外面经济机会做反应。改革开放以后把这个东西做了重大突破,允许人流动,允许劳动力流动。然后中国的指数,从19%的城镇化率,到去年会有51%左右的城镇化率。拿中国自己的标准来看,这个增长度是蛮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经济自由,当然不光是劳动力流动,还有企业创业的自由,还有人们职业的自由,哪里机会好我可以到哪里应聘,我可以把公司放在这个地方,也可以放在那个地方,另外非常重要要有交易的自由。我八十年代参加过农村改革的严重,很多人口粮问题都解决不了,他的粮食在乡下,城里没有供应他的。所以当时中央有文件,允许农民自带口粮到城市经商务工,然后就把重重的壁垒打开一个口子。所以经济自由跟城市化之间是有重要的内在联系的,没有经济自由,没有法律保障的经济自由,这个城市化是很难发展的。

 

允许人流动,为什么就往城市流动呢?为什么不倒过来呢?自由了城里人也可以下乡啊?但是统计上看进到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这是什么道理?首先我们说城市定义很复杂,各国标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有共同的内涵,就是聚积,空间上,人口,经济能量聚积过一个临界点,这个各个地方不同,可能每平方公里两千人五千人或者一万人,标准不同,但是总是过一个临界点以后,我们习惯上或者建制上把它叫做城市。这个密度提高就带来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城里生活的居民都有很多抱怨,拥挤,生活成本昂贵,空气成本很差,但是很有意思,抱怨归抱怨,行为上他不走,这个抱怨是要求你改善城市,而不是他离开城市。我下过乡的,下乡的地方空气很好,但是都不去,也包括我。大家都说北京空气不好,他意思不是说那下乡去吧,不去,意思是把空气质量改善。

 

这里面一定有一个问题,聚在一起到底有什么好处?答案就是集聚密度就是提高收入,或者说提高净收入,把成本扣掉以后,净的收入还是要高。这个道理很多条,第一条就是亚当斯密的,聚到一起分工细化收入就高了,比如早餐,农村是没有早餐的,你到小城市就开始有了,而到大城市,早餐业非常发达。分工深化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基础,这大概是集聚带来第一条明显的好处。

 

    (在首届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中国峰会上的发言)

话题:



0

推荐

周其仁

周其仁

229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等。自 1996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