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09年09月22日 09:31

读《我心所依》感言

这本书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文字。那是真实生活的记录。统计数据描述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应该也是真的。不过这么大一个国家,总还有很多地方、很多家庭承受着挥之不去的贫困。倘若偏偏生在平均数以下的阴影里,年轻人要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

我自己没有答这道题的资格。生在上海人喜欢说的“大上海”,父母都是专业人士,家境可算富裕。不过,小学中学的不少同学,经济状况非常差。当年最要好的一位朋友叫胡顺华,文、数、字画都是奇...

阅读全文>>
2009年09月07日 10:14

医疗服务还须加快开放

近半年来,看了不少医疗机构,城市农村的都有。不是专门调查,连走马观花也算不上,就是出差时遇到医疗机构,能看就多看一眼。得到的印象是,城乡兴建了不少社区医院或基层医疗诊所。这些机构,房屋新、设施新、医护人员的白大褂也新,墙上一般张贴着醒目的服务指引,井井有条。看过几份诊疗记录,即使是很偏远的村庄,每天至少也有四五位病人光顾。大都市的社区医院,老人、小孩川流不息,很是兴旺。看来,医改吵了好几年,终究还...

阅读全文>>
2009年07月02日 11:25

成都经验的启示

——在成都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09年6月9日星期二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来讨论成都综合改革的经验。成都经验对我们的吸引力首先来自城乡统筹的全局意义。从空间上看,中国不是城就是乡,所以城乡统筹虽然只有四个字,却代表了国民经济的全局。成都市从2003年开始,就把城乡统筹作为地方施政的纲领。五年过去了,在成都这个地方发生了很多新鲜事,创造了综合改革的丰富实践经验...

阅读全文>>
2009年07月02日 11:23

货币似蜜,最后还是水

人类正在进行新的货币试验。看世界,欧美日本央行控制的基准利率几乎全为零;看中国,货币供应远超经济增长的日子卷土重来。如此“货币喷射”(monetary emissions,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用语),究竟会给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读到的多数评论,都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反正物价指数还在跌。失业情况虽没有准确统计,但沿海接单出口工业还是负增长,那可是中国就业的重点所在。财政收入呢?高于经济增长一倍的好日子结束了,今年前几个月...

阅读全文>>
2009年07月02日 11:22

不妨考虑“就业券”

春节后看春运的报道。铁道部说,年初六后,有15天全国铁路客流每天在500万人次以上;正月十五后,更有连续五天每天突破550万人次的历史记录,“今年返程客流高峰持续时间之长,创下春运史上的记录”。整个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1.9亿人次,同比增加10.6%。

这大体验证了以下判断:无论金融危机导致多少工厂关门、影响多少农民工失业与返乡,春节过后,返乡农民工的绝大多数,还是继续离乡进城。我的看法,在没有更系统可靠...

阅读全文>>
2009年07月02日 11:20

周其仁:建立一个新的货币体系

2009年5月11日-12日,由上海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09”隆重召开。以下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教授的演讲内容:

周其仁:我觉得余永定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让我们去理解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像水和堤坝,水的不平衡造成这么大的流量,但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否则水大了就会把堤坝冲垮。美元作为唯一世界的储备货币,会产生一些问题,早就有这样的预言,这个预言很长时间没有被验...

阅读全文>>
2009年07月02日 11:19

还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吗?

央行公布,截至3月底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5.4%,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记录。同时,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4.5万亿,直逼去年全年4.9万亿元的水准。令人吃惊吗?没有。也许“大数目字疲劳症”全球流行,人们处变不惊。我自己的问题倒有一个:如此的货币供应增长,还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吗?

讲过了,中国经济面临挥之不去的“货币困境”。现在看来,此困境有三种不同的境界。其一是相当传统的,政府要花钱,但税...

阅读全文>>
2009年07月02日 11:17

开辟商路是扩大内需一个关键

2009年4月16日,由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和《中华工商时报》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盛大开幕。以下内容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演讲实录:

周其仁:谢谢论坛的邀请!这次国际金融和经济的危机在转递过程中也暴露出中国经济的一个问题,这么大的一个经济对全球市场的依赖比较重,我们08年出口总额占到整个GDP的34%,加上进口部分,进出口就相当于GDP的60%到70%,这个结构就隐含...

阅读全文>>
2009年07月02日 11:14

劣币真的能驱逐良币吗

以讹传讹的事情从来不少。如要举例,我认为首选“劣币驱逐良币”。那是西方历史上的一段公案,可是在中国非常流行,大家不但耳熟能详,而且常用来作为对可观察事件的规律性总结。其他非西方国家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去年到印度开会,问过接待人员,回应也是广为人知。

公案是这样的。话说16世纪中叶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皇当政。她有一位顾问,就是Sir Thomas Gresham(葛氏)。这位爵爷察觉到,市场上那些重量不足的贵金属货币在流...

阅读全文>>